世界快消息!如何避免“煤气灯效应”?

个人图书馆-白水清风 2023-06-29 13:12:45

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分析在家庭生活中什么样的语言最讨人厌。

热评里有人说,原本很想去洗碗的,但妈妈在后面一唠叨“你看你也不知道怎么洗碗”,立刻就不想洗了。

还有人说,和孩子一起搭玩具,她执着于按照图片一步步来,不要跳步骤,不要乱发挥,孩子立刻就失了兴趣,变得小心翼翼亦步亦趋。


(相关资料图)

似乎家庭成员中总是有一个“万能者”,他无所不知、无所不在,他总能在你搞砸了的时候站在一边说“你看,我早提醒过你吧”;或是在你做事的时候埋怨“你这个方法太笨了,应该按我教你的来”;又或是喋喋不休的指导你“应该先抹桌子后擦地板”;“拐弯的时候方向灯早点打”。

最可气的是,他们总是对的。你既不愿低眉顺耳的遵照指示执行,又感觉自己实在没什么反驳的理由,于是一赌气,不干了。

有很多妻子对丈夫、母亲对子女都有类似的问题,“万能者”要么得到一个气鼓鼓的反馈,要么不得不接受对方的冷漠和逆反。指导者难免感到委屈,自己全心全意的付出与关心,却被对方视为压力与“控制”,一推八丈远,难道任由他走弯路、走错路,才是正确的相处方式么。

1940年,一部名为《煤气灯》( gaslight )的电影在美国上映。影片讲述了男主人公为了获得女主人公的财产,通过精神打压一步步将其逼疯的故事。此后,耶鲁大学精神分析学家罗宾·斯恩特受到电影灵感启发,撰写了《煤气灯效应:认清并摆脱别人对你生活的隐性控制》一书,心理学界开始将这种“认知否定”命名为“煤气灯效应”。

所谓“认知否定”,就是通过反复不断的观点灌输,让你对自身产生怀疑,最终摧毁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通过大量的心理研究可以获知,人的心理健康是需要高自尊的加持的。所以为了保护自己,我们会本能地抵触低自尊威胁和“认知否定”。

这就是为什么当你的伴侣、父母指导你“做的不对”“应当如何”的时候,你会感到痛苦。这并不全是被施压者的“玻璃心”,更多情况下,可能是施压者的问题﹣—在生活中热衷于指导和“指挥”别人言行的人,要么是基础线太高,要么是自我感觉太好。

譬如,当我们指责孩子学习不够努力、玩具收拾不好、吃饭吃得很慢时,我们实际上在内心设立了一条高标准线,达到这个标准才能获得零分,一旦低于这个标准,就是负分。而这条标准线通常是我们自己的理想行为模式,我们总认为“这件事如果我做的话一定井井有条”—且不论这种判断是否正确,或者是否无视了我们和对方之间的年龄差、性别差、性格差、技能差。于是在“指导”对方的同时,我们的潜意识里也很想顺便展示一下自己的“全知全能”,以获得对自己高自尊的满足。

果一个人总是被预判为负分,总是被放在“能力不足”的沼泽中,他的努力就变得格外艰难和无用。他必须毫不出错,才能获得零分,否则就要忍受居高临下的“关心”和“指导”,还要成为对方自我展示的观众。

这种“认知否定”就像点燃煤气灯后的慢性中毒一样,逐渐吞噬人的自尊,令他失去探索和承担责任的动力,用最低的评价来保护自我,承认自己是无能而愚笨的,你总没有空间再打压我了吧。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丈夫因为受不了唠叨而放弃做家务,许多孩子因为无法反抗指责而选择自暴自弃,他们只是通过逃避来保护自己罢了。而那些在指责和唠叨中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人,也并不是对此甘之如饴,只是他们强大的责任感和内驱力战胜了“煤气灯效应”。

有一个更加可悲的真相,就是“万能者”之所以会习惯指导和控制,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包办太多又渴望认同。他们需要大量的赞美与肯定,来鼓励自己继续努力,或者再三确认自己的强大。譬如一个劳心劳力的妻子,一定也会有软弱的时候、懒惰的时候、犯错的时候,她希望拥有绝对的掌控力来给予自己安全感,希望所有人听她指挥,以证明自己的辛苦是有意义的—否则她也会不可避免的产生自我怀疑。

在《煤气灯效应》这本书中,罗宾·斯恩特给了我们一些答案,譬如要更多关注彼此的感受而不是对错,避免陷于权力斗争之中,给予自己充分的自信心,等等。罗列起来虽然复杂,但内核其实非常简单,用最高的标准去爱自己,用最低的标准去审视对方,就能获得最意想不到的幸福。

标签: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方商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21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