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微资讯!“保险+养老社区”首迎监管规范,满足条件险企或不足30家,已有13家投资养老社区

华夏时报 2023-01-10 16:53:53

“保险+养老社区”首迎监管规范,满足条件险企或不足30家,已有13家投资养老社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相关资料图)

“保险+养老社区”首次迎来监管规范。

近日,银保监会向各保险公司下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对接养老社区服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通知》)。

《通知》从净资产、综合偿付充足率、风险综合评级、公司治理评估结果等多方面对保险公司开展“保险+养老社区”业务提出要求。其中,最核心的条件是险企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

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按《通知》提及的门槛和负面清单,满足条件的公司或不足30家。

在信达证券分析师王舫朝看来,这有助于综合实力更强的险企参与和稳健运营相关业务,为消费者提供更有保障的养老社区服务。

划定门槛和负面清单

“保险+养老社区”是指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对接养老社区服务业务,即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向购买相关产品累计缴纳保费达到一定金额的投保人,提供入住养老社区权益等增值服务的业务。

对于保险公司开展养老社区业务,《通知》明确设立了八大门槛,一是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二是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充足率不低于120%;三是连续四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B类及以上;四是公司治理评估结果C级及以上;五是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不低于第3档;六是在其他各类监管评级或监管评估中未触及采取监管措施的情形;七是连续四个季度责任准备金覆盖率100%。

在设立门槛的同时,《通知》也划定了相关负面清单,规定存在四类行为的保险公司不得开展“保险+养老社区业务”,尤其是明确不得以养老社区投资为名投资开发和销售商业住宅。王舫朝认为,这从根本上杜绝了险企以养老社区投资为名去进行商业住宅投资开发和销售行为,有助于养老社区专业化经营,规避资金不当使用等风险,有助于养老社区产业长期稳健运行和发展。

在产品层面,《通知》要求保险公司销售与养老社区服务对接的保险产品,应当契合养老社区服务,匹配客户未来的养老资金需求,如长期年金及中长期保障型产品等。

关于养老社区建设的方式,《通知》明确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投资建设、租赁或合作等方式来运营养老社区建设,同时要求养老社区应当独立运营,从而确保风险隔离。

另外,《通知》规定若保险公司通过投资建设方式运营养老社区,则应当设立专业养老子公司的形式提供养老服务,同时应按照保险资金投资重大股权的监管规定执行,在公司治理、交叉任职、业务经营和财务管理等方面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

《通知》指出,保险公司应当立足主业,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不断提升养老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应当量力而行,开展与公司资本实力、经营管理能力相匹配的养老社区服务,实现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应当隔离风险,建立健全与养老社区服务方之间的防火墙。

《通知》还要求,保险公司应于每年3月31日前报送上年度“保险+养老社区业务”经营情况及当年度工作计划;已开展相关业务的保险公司,应当对照通知进行自查,在通知下发3个月内向监管部门报送专项报告。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通知》的推出,在提高对接养老社区的保险产品的门槛的同时,也在规范对接养老保险产品的经营,既有利于保险公司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客户准确理解对接养老社区保险产品的需求。

王舫朝则指出,监管明确“保险+养老社区”业务发展相关定义和险企开展要求,有助于相关险企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在产品和服务端不断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创新,长期来看有助于险企稳健开展养老社区业务,同时能为险企在负债端提供长期增量和助力。

满足要求的险企不足30家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设立的七条门槛并不低,净资产50亿元的门槛将不少中小型保险公司拦在门外。据不完全统计,符合要求的险企不足30家,其中24家为寿险公司,2家健康险公司,3家养老险公司。

具体包括中国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保险、阳光人寿、太保寿险、中邮人寿、平安寿险、东吴人寿、中宏人寿、工银安盛、中信保诚、建信人寿、中意人寿、友邦人寿、中英人寿、农银人寿、招商信诺、中美联泰、人保健康、平安健康、平安养老、泰康养老、国民养老等。若加之负面清单,这意味着已经布局养老社区业务的保险公司也会受到影响。

在杨泽云看来,保险产品对接养老社区,其产品价值较高,且都是长期乃至终生保险产品。如果保险公司资金实力不足,不仅自身声誉受损,更导致客户较大损失。对于保险产品对接养老社区的业务提出较高的净资产要求,也是近年来,保险公司信誉不断遭受质疑的背景下,保险监管预防风险的重要举措。特别是近年来的防疫险的不断挑战保险最大诚信原则的事件。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可以对接养老社区是许多保险产品特别是高保费保险产品销售的重要推动力和竞争力,但也面临着养老社区入住率偏低导致不可持续或者床位不足引发客户不满的风险。对于客户而言,入住养老社区,仅仅是其投保的保险产品的增值服务。”杨泽云说道。

其进一步解释称,如果养老社区经营良好,确实可以为保险公司赢得不少利润。但是,也需要注意到,保险公司经营养老社区仍面临不少风险。一方面,一个居住权对应多个客户。最优的比例受到客户经济水平、入住意愿、平均寿命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对保险公司而言,客户越多,盈利越多;但对于客户而言,客户越多,则面临着想入住时无房可住的风险。与此相反,客户较少,保险公司则可能不可持续,最终其权益也受损。最终最优比例的确定可能有试错的过程。

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营运养老社区并无可遵循的经验。前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日常生活和娱乐服务的经营,后有需要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经营。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养老社区的硬件配套,如护理设施等可以快速获取,但相应的专业人员确难以在短时间解决,如专业护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康复理疗医护人员等。“只有通过养老社区的成熟的管理、运营,使得养老社区运营盈利,才可持续长久经营。”杨泽云说道。

已有13家险企投资养老社区

作为首吃螃蟹者,凭借在全国布局的十数个养老社区,泰康保险已经缔造了中国独一份的商业保险模式。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险企布局康养赛道,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已经有13家保险机构投资了近60个养老社区项目,布局全国20多个省市。

目前已经有泰康保险、中国平安、中国太平、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大家保险、新华保险、阳光人寿、合众人寿、前海人寿、恒大人寿、君康人寿、仁和人寿、同方全球人寿等公司实质性或宣布介入养老社区领域。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投资模式来看,近些年险企从完全的自持自建养老社区一条路径,演变出重资产模式、轻重并举模式、轻资产模式三种投资模式。

具体来看,重资产模式依托集团的资产优势投入资金自建养老社区项目,保险公司的角色往往是“投资商、开发商、运营商”合为一体,如泰康、太保、国寿、新华等保险公司通过重资产模式自建养老社区。

轻资产模式与第三方合作,是通过第三方现成的养老床位数来实现资源互换。轻重资产结合的模式则是自建部分养老社区,同时与第三方签约合作或者以股权投资养老机构,典型代表为太平、合众。

比较而言,朱俊生认为,“重资产”模式产权关系明确、资产增值部分可弥补甚至提升项目整体损益,但面临着造价成本高、盈利周期长的挑战;而“轻资产”模式的成本较低、盈利周期较短、盈利路线明晰,但产权归属不够明确、与第三方的合作关系不够稳固。“轻重并举”模式结合了二者优点,兼具成本低、布局速度快、盈利周期短、产权关系明确等优势。“轻重并举,先重后轻”的发展路径或将成为未来险企布局养老产业的首选。

目前已布局养老社区的险企均采用保险结合养老社区的模式,即购买旗下保险产品可享受免押金入住权、优先选房权等特权,实现保险与养老相结合。从目标客户来看,险企养老社区大多针对高客,门槛为200万元保费以上;仅中国平安针对高净值客户,保费门槛达1000万元;合众人寿针对中端客户,门槛为30万元。

平安证券分析师王维逸指出,头部险企具有资金和客户资源方面的先天优势,布局养老社区多为高客购买保险产品的增值服务。重资产模式更易维持经营质量、塑造品牌形象;但轻资产运营模式短期内不会占用大量资金、资金回流较快,因此中小险企多采用轻资产或轻重结合方式布局养老社区。然而轻资产模式收入较低、利润较薄,物业持有人稳定性存疑,可能影响合作关系。

标签: 保险公司 社区服务 华夏时报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方商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21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